古墓中的魂瓶,究竟有什么秘密?马未都:一种重要的随葬礼俗

古墓之所以被称为“古墓”,不仅仅是因为其年代久远,而且也是因为其背后的文化魅力。比如在盗墓题材的小说中,经常会提及一个专业用语,这就是魂瓶。

大家可能会觉得盗墓题材说得神乎其神,可魂瓶确实是大有来头。马未都就表示,魂瓶是一种重要的随葬礼俗。那么,古墓中的魂瓶,究竟有什么秘密?马未都:一种重要的随葬礼俗古墓里的魂瓶,究竟有什么秘密?又是如何来的?

马未都是一个颇有文化底蕴的大收藏家,谈论什么事情,都不会随口去说说,而是会有相关文物去佐证。对于古墓中的“魂瓶”,马未都结合相关传说和出土文物,给大家做了详细的介绍。笔者先为大家介绍一下,关于“魂瓶”的传说。

魂瓶一说可能源于商朝末年的伯夷、叔齐,跟成语“不食周粟”有一定的关系。伯夷、叔齐为了表达的对商朝的忠诚,选择了不吃周朝的粮食,最终活活饿死在了首阳山。

人们敬佩伯夷、叔齐的气节,为了不使他们的灵魂挨饿,就找来了瓶子,里边放置五谷用于陪葬。因而,魂瓶还有一个非常形象的别称,被叫做五谷囊。马未都表示,这是一种重要的随葬礼俗。这一说法,也是有一定根据的。

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孔子就特别重视魂瓶之中放置五谷,还就这一重大的礼节性问题,去质问鲁哀公。由此可知,春秋时期孔子就认为陪葬品中放置五谷囊,是一种重要的随葬礼俗。

马未都指出,魂瓶从汉代开始逐渐流行,式样最为复杂的当属三国和两宋。镇江博物馆所藏三国时期的青瓷谷仓罐、江西省博物馆所藏南宋时期的青白釉堆塑瓶,就是突出代表。

明清时期的魂瓶发展,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,不再专一设计制造魂瓶,而是使用生活中的瓶子去替代这种魂瓶。因而,明清时期的魂瓶大多都是替代物,最为突出的代表就是郢靖王墓中出土的一对元青花梅瓶。

马未都强调,郢靖王墓中的这对梅瓶,样式一样,但花纹有所不同。郢靖王的梅瓶是龙纹瓶,而郢靖王妃的则是“四爱图”。

在这里需要补充一点,《四爱图》主要取材于周敦颐的《爱莲说》、陶渊明的《采菊东篱下》、王羲之爱兰爱鹅、林和靖爱梅爱鹤、米芾爱石、苏东坡爱砚等。

魂瓶本身没有什么秘密,更多的是被盗墓小说给神话了。正如马未都所言,这就是一种重要的随葬礼俗。当然,这里边也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。

撇开封建迷信不谈,魂瓶的发展基本上就是我国瓷器工艺发展的缩影,也让我们见识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。因而,各个时期出土的魂瓶,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见证者。

参考资料:

[1]五联罐和魂瓶的形态学分析.仝涛《考古与文物》,2004

[2]古墓里的“魂瓶”原来是这么来的.马未都官方账号

[3]郢王悲歌.《探索发现》

免责声明: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,若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处理,谢谢!联系QQ:2760375052

分享:

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

梓扬

这家伙太懒。。。

  •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