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斯克跟苹果互怼,但他们没告诉你的隐私真相是?
作者|James
北京时间周二凌晨,苹果公司发布了关于AI的最新更新,并给其AI功能取了一个双关的称呼:“果工智能”(AppleIntelligence)。在这次发布会上虽然没有太多惊艳之处,但“隐私”这个概念被反复强调了十几次。
即使如此,也有一位“资深网友”对此不以为然,这就是埃隆·马斯克。
VOL.1怒喷苹果和OpenAI,马斯克是否反应过度?在苹果发布会之后,马斯克痛批苹果与OpenAI之间的合作,马斯克跟苹果互怼,但他们没告诉你的隐私真相是?认为这无异于将用户的隐私信息毫无保留地转手给OpenAI,并配了一张梗图,称苹果作为用户隐私被出卖给OpenAI的中间商。
他甚至提到,如果苹果对ChatGPT是系统级别的集成,他将不允许员工将iPhone带入特斯拉,如果访客带着iPhone进来,也需要把手机锁在前台的“法拉第笼”里面。
马斯克本人(而不是高仿号)发表此言论后,大部分科技媒体都持不以为然的态度,指出他对于苹果实现设备AI的方式缺乏足够的理解。
根据苹果的官方演示,在Siri等地调动ChatGPT的方式,是首先会询问用户是否引用ChatGPT,在此之后代为做一次性的简单查询。这其中,ChatGPT就像网络搜索一样,只不过Siri之前调用搜索引擎,会带来一大串杂乱的搜索结果,现在改为直接用GPT输出一个段落的答案,感觉更好。
如果仅限于此,网传Siri在中国的AI能力会被替换成百度的文心一言,那效果其实也不会差太多,因为这种自然语言替代主要是集中于搜索功能。其实,百度的AI搜索结果精选,效果比谷歌英文版的还好一些——后者因为奇葩结果太多,不得不临时降低了在结果页面的展示频率。
苹果推出的其他AI功能,依靠手机本身的芯片运算,或转给苹果自己的网络端的大模型,这些运算并不依赖ChatGPT或其它第三方大模型。苹果还指出,临时需要上传的数据会经过一个与目前iCloud等单独分开的服务器,并隐藏相关可识别的用户信息,甚至苹果内部员工也无法访问。
我们普通消费者也没法证实苹果的单方面陈述,但毋庸置疑的是,“隐私”现在确实是苹果设备相对于Android等其他阵营的一个巨大卖点。特别是在后乔布斯时代,苹果逐渐陷入创新乏力、“挤牙膏、割韭菜”的质疑声音中。为了普通用户难以感知的升级,每年多花几千块钱换新设备,这种必要性确实越来越受到质疑。所以,无论是否年年换新,一部分苹果用户宁愿舍弃微信双开、通话录音等便利,可能正是为了那份对隐私极度重视,带来的安全和清静的感觉。
马斯克所说的质疑,更多其实是针对OpenAI一方表达不满。马斯克退出OpenAI管理层,之后又对其提起诉讼,其核心诉求在于让OpenAI回到创业之初的非营利承诺,而不是只顾着赚钱。这一点比较抽象,但对马斯克来说则是很重要的问题。与他持有类似观念的还有OpenAI的“超级对齐”团队,他们希望充分监管人工智能的发展,确保它不会失控。但该团队在去年底的一次“宫斗”中失败而解散。
这些争论对于普通人是很难理解的。大家更关心的是,马斯克的质疑是不是真实的?即使不是苹果,其它AI大模型是否也很容易泄露用户隐私?这一点迫切需要一个明确的答案。
VOL.2使用AI大模型,会被“开盒”吗?简单的回答就是,AI产品有可能发生隐私泄露,但截至目前,隐私泄露的成因是与AI无关的,更多是传统的安全威胁。
我们使用AI出于个人或工作目的,所以害怕泄露个人隐私或工作机密。具体危害大小,分两种情况:一种是泄露后能定位到你本人,直接“开盒”,另一种是无法溯源的泄露。
能定位本人的泄露情况最危险,这可能是因为你在疏忽大意的情况下勾选了某些选项,使原本私密的信息被设定为公开范围分享。字节旗下大模型“豆包”近日的风波便是一例。
正如视智未来此前报道提到的,起初,豆包被指使用大量AI聊天结果页面,污染搜索引擎结果。这种行为导致谷歌等搜索引擎,以及依赖它们的Perplexity等AI搜索产品,抓取的结果页面也是AI生成的,导致AI自我引用,结果质量螺旋式下降。然而,字节此举应该不是刻意污染互联网环境,他们可能只是没有意识到,对AI大模型使用同一招数时,事件的性质发生了改变。
豆包此举最大的问题在于,这些分享的页面来自真人用户与豆包的交互过程。用户分享某段豆包对话时,分享页面会自动勾选“将对话内容分享到整个网络”的选项,同时也没有7天/30天有效期、链接带密码等常见的选项。在不注意的前提下,可能会让你没有察觉到“我本来只想把这段共享给我的微信群而已”。
当前,字节跳动已取消这种SEO尝试,并下架了据称多达2000多万条的AI对话页面。
可以定位到人的信息泄露还有其它情况。由于种种原因,我们可能需要与别人“拼车”使用ChatGPT、Midjourney等服务。使用这个账号的历史记录也是共享的,所以你可以看到别人的工作内容,并且通过这些记录与他本人对应起来。当一个共享账号中长时间出现某家公司的具体信息,我们自然可以认为,其中涉及的未发布产品或战略计划等信息很可能是真实的。
另一种泄露情况是不可定位到发布者本人的,主要是指输入的内容被用作训练大模型,并在某种情况下被吐出。但这种情形一般都伴随着严重的幻觉,所以几乎不可能100%匹配你当时输入的隐私内容。
在2023年ChatGPT刚刚兴起时,软银、日立等多家大型日企出台政策,禁止员工使用ChatGPT的公开服务。一些企业后来购买了企业版大模型服务,由官方承诺对机密内容的托管是安全的,甚至可以选择在公司内的服务器部署。至于最近非常火的“AIPC”,其本质也是使用高算力芯片,将一些原本需要联网的大模型运算改为本地生成,避免数据上传到远程服务器,而可能发生的泄漏情况。
以上两种情况是与AI能力相关的隐私泄露风险,但这些问题发生的概率很低,并且只要更改使用习惯,也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。
VOL.3更值得关注的隐私危机,不仅限于AI与这些相比,真正值得注意的隐私泄露风险,发生在其他地方。
多数大模型开发商在数据收集、存储和跨境传输等方面的安全保障能力有限。尽管国内的政策在大模型备案时,对其安全能力有基本要求,但客观上,小公司或初创团队的“技能树”多点在了研发方面,在安全运营方面确实可能有所欠缺。需要指出的是,这方面的隐私泄露风险是普遍存在的,并不是只有AI公司才有的。
让我们把视线转回到严肃批评苹果和OpenAI的马斯克身上。既然他对隐私如此看重,他自己的产业是否有过隐私泄露的历史呢?答案是肯定的。
特斯拉曾不止一次发生过用户数据泄露风波,不过较大的几次都是由于内部员工泄露所致。如今年5月发生的一起数据泄露事件,影响超过75000人,包括员工和客户记录。特斯拉调查发现这是两名前员工的“内部不法行为”所致,他们违反了特斯拉的IT安全和数据保护政策,泄露了这些信息。2019-2022年,至少9名特斯拉员工通过内部消息系统,私下分享了车载摄像头记录的音视频内容,包括一些车主的隐私视频和图像。
在国内造车“新势力”中,也有一些厂商曾收到职业黑客的敲诈勒索,或是公开了车主的信息数据库等。这是国内众多个人信息在暗网“倒卖”的案例之一。如果类似事情发生在AI工具中,那并不稀奇,但这些事故与AI技术的关系不大。
作为普通的AIGC用户,我们要如何尽可能地保护自己,以避免隐私泄露的意外发生?
首先,按照苹果官方的介绍,当你在使用iOS/macOS的AI相关服务时,这些过程很难向OpenAI等第三方泄露隐私。如果你之前信任苹果的iCloud等服务,也可以继续放心使用“果工智能”。对于其他AI服务,在使用过程中,应尽量避免输入个人和私密信息。即使使用Character.AI或类似的陪伴服务,它们必须通过读取你的个人隐私来变得更懂你、更贴心,你也需要保持警惕。在拼车使用ChatGPT等账号时,如果是为公司工作,最好在输入过程中隐藏具体公司信息,可以使用一键替换的方式,并且在获得生成结果后,立即删除这段对话。可以通过将真实事件以“我有一个朋友”的方式转述,使用化名或代号替代真实公司、产品和地域信息,尽量避免将真实信息告诉在线大模型。在使用诸如AIPin、RabbitR1或Meta-雷朋太阳镜等AI硬件时,它们希望你的输入是多模态的,例如对着摄像头问“这朵花是什么”。这种情况下,AI硬件可能要求24小时授权摄像头和麦克风的访问。这本身存在较高的隐私泄露风险,因此需要权衡安全性和便利性的利弊。总体而言,使用AI服务就算不幸发生了隐私泄露,在目前,这也跟AI没有特别的关系,而是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都面临的同样的风险。了解这一点,可能会让你更放心地继续使用大模型等AI产品。